手相诊断学在祖国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文杭 项敏泓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上海 200062
Research progress of palmistry in Chinese medicine
WEN Hang XIANG Minhong
摘要 手相诊断学是中医传统四诊的一部分,因其经济、简便、无创、实用等特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应用。本文对手相与五脏、中医体质、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并对手相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做部分阐述,以期临床上更好发挥中医手诊优势,用于指导治疗。
关键词 :
手相诊断学 ,
中医诊断 ,
五脏 ,
中医体质 ,
中医证候
Abstract :Palmistry, as a part of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applied in clinic because of its economical, simple, non-invasive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alm and five zang visce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and describe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palm, so that we can mak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pal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linic, in order to guide the treatment.
Key words :
Palmist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is
Five zang viscer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基金资助: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20184 0196);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英才计划项目(2017202B)。
通讯作者:
项敏泓(1977-),女,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干眼、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疾病等。
作者简介 : 文杭(1993-),女,上海中医药大学2017级中医五官科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眼表疾病。
[1] 刘剑峰.手诊[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5:50.
[2] 彭家谋.试论中医手相诊断学[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7-9.
[3] 徐珊,杨季国.中医手诊原理初探[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15(1):4-5.
[4] 李开武.望手诊病一得[J].吉林中医药,2007,27(10):26.
[5] 程士德.内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6]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
[7]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 汪宏辑.望诊遵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9] Vani V,Kamath SK,Naik LD. The palm print as a sensitive predictor of difficult laryngoscopy in diabetics:a comparison with other airway evaluation indices [J]. J Postgrad Med,2000,46(2):75-79.
[10] 赵睿霆.“手诊法”在中医诊断学中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11] 郭文静,牛文民,殷克敬.殷克敬教授运用九宫八卦手诊法诊断心血管疾病经验[J].现代中医药,2016,36(5):62-63.
[12] 丁婷婷,李宏伟,侯荔桉,等.贾孟辉教授手诊法诊病经验[J].现代中医药杂志,2017,37(6):11-12.
[13] 陈尚,帅记焱.手诊与微经络相关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4,22(3):553-555.
[14] 张颖清.全息胚与全息胚学说[J].自然杂志,1989,12(1):26-34.
[15] 刘华恩.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J].吉林中医药,2008,28(1):8-9.
[16] 刘井红.手诊的基本原理及其诊断特色释义[J].中医药学刊,2005,23(1):81-83.
[17] 刘井红.望色在手诊中的运用及临床意义[J].山东中医药杂志,2005,24(3):131-133.
[18] 林之翰.四诊抉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19] 刘井红.手诊原理及其临证应用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5):821-822.
[20] 刘井红.糖尿病手诊的试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21] 陈筱云,段正胜.2型糖尿病前期中医病机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1):4-5.
[22] 辛海,吴剑坤,金玫,等.1350例社区慢性病人群的体型与中医体质分布特点[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6):1719-1721.
[23] 牛惠芳,赵可辉,于功昌,等.手诊法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6,8(5):135-138.
[24] 黄志信.掌纹诊病之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25] 陈晓,骆乐,詹眉.1097名老年人中医体质调查及血糖、血脂、尿酸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9):718-719.
[26] 杨雯钰.手诊的科学性及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7,38(11):104-105.
[27] 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28] 段明福,丛景,祁明,等.胃部疾病的影像诊断与手诊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5):492-493.
[29] 臧旭日,周春清,李水贤,等.手区(胃肠)疾病信息中医影像诊断技术初探[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5):449.
[30] 李水贤,谢莉青,董国英.胎儿基本形态的生物信息在孕妇手掌特定区域的成像及意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2):120-121.
[31] 梁玉梅.基于面象特征的中医体质自动辨识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
[32] 周娴,黄碧群,许艳巧,等.中医五脏寒热证素特征的红外热像图识别方法初探[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1):4849-4851.
[33] 刘剑锋,周立峰,邱波.手特定部位气色形态与脑动脉硬化症关系的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1):11-12.
[34] 庞庆荣.Z形掌纹临床报道1例[J].光明中医,2015,30(10):2096-2097.
[35] 牛惠芳.垂体瘤病人“双菱形纹”掌纹1例临床报道[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9):1051-1052.
[36] 陆国芳,李树宁,高丽荣,等.抑郁症患者的皮纹特征[J].人类学学报,2012,31(2):202-206.
[1]
项敏泓1 文杭1 赵艳青1 缪晚虹2▲. 衰老在祖国医学的认识及其中药研究进展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9): 47-51.
[2]
赵宏波 公维军. 中医体质与恶性肿瘤防治的关系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31): 127-130.
[3]
王志愿1 张宁怡2 吴珊珊2 曲英迪2 宫宇澄2 韩海啸1 王志斌1. 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的研究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30): 163-167.
[4]
高雅 安宏 徐世杰. 东垣渴症辨治发微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3): 136-138,143.
[5]
吴冬月1 魏明清2 田金洲2 时晶2. 补肾健脾化痰法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28): 122-125.
[6]
徐划萍 邱慧 汪东颖. E时代下生活方式的远程管理对高校肥胖女生身体成分及体质健康的影响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8): 166-170.
[7]
吴琼 尹永田 李玉丽 陈莉军. 老年慢性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及其生活质量的研究现状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36): 36-39.
[8]
成臣 张蕾 朱利 万贵平▲.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发病因素的研究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36): 117-120.
[9]
李楠楠1 陈志刚1 孟繁兴1 任珊1 蔡英丽1 李学军1 刘佳霖2. 慢性脑供血不足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36): 135-139.
[10]
石劢1 石学峰2 王丹2 陈禹1 白倩2 王溪2 郭艺玮1 金江丽3 . 低体重老年人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病的关系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31): 87-89.
[11]
敖翔 王宾 吴志坤. 结合中医体质辨识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系探讨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24): 152-156.
[12]
舒挥文1 纪亚明2 李玉环3. 归脾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22): 119-122.
[13]
洪芳1 滕龙2 何建成1. 建构主义理论下中医诊断学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19): 64-66,70.
[14]
王丽媛1 朱伟宁2 史玲3. 抑郁症发病与五脏阳气相关的理论探讨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8, 15(13): 101-104.
[15]
楚旭 楚修林. 活血益肾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效果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7, 14(27): 153-156.